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专栏 > 专栏新闻

2011年网络学术交流研讨会在安徽举办

来源:中文信息学会发布时间:2011-12-12

应对信息化挑战 探索适合科学家群体的网络学术交流形式   

“从电子期刊到云出版平台,从科学博客到网络视频,网络学术交流已不仅仅是一种工具与手段,更指向学术交流体系新模式的形成。”在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召开的2011年网络学术交流研讨会上,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士生导师赖茂生认为,发展网络学术交流是应对传统学术交流危机的必要措施。

  本次研讨会于11月16~17日在安徽省合肥市召开,中国科协党组成员、学会学术部部长沈爱民出席研讨会并讲话,安徽省科协党组成员、常务副书记周建强致辞,安徽省科协副主席王海彦、孙公民出席会议。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副部长刘兴平主持会议。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士生导师赖茂生,科学网副总主编孙宁,中国科协信息中心副主任杨秀萍,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会议论文部主任王玮分别作题为《网络学术交流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网络社区为基础构建面向科学家的网络新媒体》、《利用网络为创新学术交流服务的探讨与实践》和《云计算助推数字化学术交流新模式》的特邀报告。中国力学学会、中国公路学会、中国预防医学会等分别介绍了开展网络学术交流的经验与成果。21家全国学会及安徽省科协所属相关部分学会共70余人聚焦网络学术交流议题,共同探讨信息化时代网络学术交流的现状与未来。

  网络学术交流优势何在?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网络论坛、博客、视频、数字化学术交流等为特点的网络学术交流对传统学术会议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也改变了传统学术交流的生态环境。与传统学术交流相比,网络学术交流究竟具备哪些“独门秘籍”,使其成为学术交流中备受关注的发展方向?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士生导师赖茂生认为,与以传统期刊、著作、文献、学术会议、学术沙龙、图书馆等为主要工具的传统的学术交流相比,网络化期刊、电子图书、网络学术会议、电子公告板、博客、在线聊天室、网络学术论坛、数字图书馆、全文数据库等新的交流工具为网络学术交流带来全新的表现风格和表现模式,为科学家之间进行学术交流提供了更加便捷、开放的交流方式。

  赖茂生介绍,西方国家已将发展网络学术交流作为促进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国际学术界积极倡导开放存取运动,许多学科的OA期刊目录、机构库和学科资源库建立并得到广泛应用,初步形成推进无障碍学术传播和成果共享的有效模式。部分开放存取资源库在声誉和影响力方面已经获得相当成功。在物理、计算机、生物等自然和工程领域,都建立了科研人员广泛熟悉的应用平台。

  尽管网络学术交流具备广泛、自由、高效、低成本等几大优势,能够打破“台上台下”界限,在民主氛围内激发创造力,方便快捷地进行传播,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会议论文部主任王玮认为,网络学术传播同时也面临着资源利用需要结构化处理、内容质量缺乏严谨性、网络言论信誉度很低、网络发表缺乏社会认可度等问题,这些问题尚需引导与控制。

  “网络学术交流需要从结构上进行梳理与构建,重视全面规划和体系设计工作,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建立有效的动员和激励机制,加强与相关政府部门、学术界和产业界的通力合作,加强质量控制,建立学术诚信管理机制等”,中国科协信息中心副主任杨秀萍说。

  探索适合科学家群体的网络交流形式

  科学家是学术交流的主体,网络学术交流的成功与否关键看能否得到科学家群体的认可。

  “互联网的传播形式丰富,尤其是视频这种形式,非常直观”,中国公路学会副秘书长乔云介绍,2004年开始,中国公路学会尝试对重要学术讨论、讲座进行录制,并在网上进行转播。2006年开始,中国公路学会首次对大型学术活动交流进行现场视频直播,并开设视频访谈,2010年世界农村公路大会的视频直播和现场访谈在网络的关注度和转载率非常高。

  中国数学会网络信息高级主管金雅芬介绍,中国数学会则利用视频会议系统在数学科研与教育领域进行探索,并利用视频会议系统与国外其他学科的科学家开展数学与交叉科学前沿研究。视频会议形式得到了参加视频学术交流的科研人员的拥簇,“视频研讨与本地研讨没有什么差别,除了不能握手,其他几乎相同”。中国数学会还计划利用数学视频合作网络,向全世界同步直播2015年在中国召开的工业与应用数学国际会议,展示中国数学的发展水平,提高中国数学的影响力。

  科学博客是被与会者普遍认可的适合科学家学术思想交流的另一种交流形式,科学家群体在通过博客进行的学术交流中也显得相当活跃。科学网副总主编孙宁以科学网科学博客为例进行分析,科学网从一开始只有7个人开博,到现在形成庞大的实名科学家博主群体,靠的就是科学家群体定位明确,注重科学家深度学术思想的表达,鼓励科学家百家争鸣。

  中国力学学会搭建了学术博客网站,主要交流与力学有关的学术、科研话题。经过两年的建设,通过主动邀请和广泛宣传,博客网站拥有注册用户1176人,41人开通了自己的博客,累计发表文章947篇。博客网站交流内容分为科学杂谈、力学纵横、科普教育、观点评论、科研笔记等12个话题。博客网站定位在“学术”上,很多文章让读者受益匪浅,特别是关于科普、教育方面的文章,对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或者仍在寒窗苦读的青年学子来说,非常有教育意义。

  适合科学家网络学术交流的形式不止于此,2008年以来,中国科协展开了网上学术交流的探讨与试点工作,16个学会参加了18个网上学术交流试点项目。学会利用学会网站拓展了学术交流在线板块,部分学会专门设立了学术交流的专业网站,利用BBS论坛、科学博客、网络视频等20多种方式进行网络学术交流的探索。网络学术交流形式多样、灵活、便捷,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有效的学术交流,推动学术原始性创新。从2009年开始,为了促进学术交流的创新发展和科学知识的普及传播,中国科协举办了全国科学博客大赛,充分发挥现代网络的跨时空、多媒体、交互性、高频率的优势,吸引了全国科学家群体的积极参与。目前第二届全国科学博客大赛已进入评选公示阶段。

  应对信息化背景下学术交流方式变革的挑战

  科学交流扎根于交流,起源于讨论,科学本质上作为一种集体的产物,使学术交流在大科学时代显得尤为重要。在学术交流日趋繁荣的今天,也存在许多不可回避的问题。

  “当前学术交流面临五大挑战”,中国科协党组成员、学会学术部部长沈爱民认为,第一,学术交流在国家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第二,学术交流的凝聚力下降,学术交流对科技人员的吸引力不强,学术会议的权威性不足,学术会议论文在学术评价中得不到认可。第三,学术生态建设薄弱,社会尚未形成有利于学术创新思想成长的整体环境。第四,学术基础建设不够完善,学术资源数据库、学术专业服务队伍和制度建设亟待加强。第五,学术交流的交流方式不能适应科学家的需求。这五大挑战是当前学术交流创新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学术交流面对挑战之时,网络学术交流的发展正逢其时,它为信息化时代学术交流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中国科协198个学会每年组织召开3000多个学术会议,加上中国科协系统,包括省级学会,每年共举办一两万个学术会议。在此基础上,利用新兴的科技手段,打造高质量的、多层次的学术交流或是破解当前学术会议面临挑战的重要突破口。

  网络学术交流的应用范围和领域逐步扩大,但还没有成为学术交流的主流,仍处于辅助阶段。对于全国学会来说,对网络学术交流的探索仍需深入进行。“学会应继续探索如何利用科技手段,有效拓展网络学术交流的空间,增强学术交流的影响力,丰富学术交流的方式,为科学家提供一个百家争鸣的平台,增强学术交流对原始创新的推动作用。”沈爱民说。

  面对中国科协网络学术交流未来如何发展这一问题,沈爱民指出,中国科协将继续加大对这个项目的支持力度,并且作为今后学术交流的主要方向之一,扩大影响力,增加覆盖面。对于已有的学会试点,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形成一批网络学术交流品牌,示范推广。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在全国学会范围,包括省一级学会,鼓励设立不同层次的网上交流手段,共同推动网上学术交流的发展。

(转自:中国科协网站)

Baidu
map